2015年4月15日 星期三

『佛教與人文社會』系列課程─歡迎隨時加入



上課地點:100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二段200號10樓 〈古亭捷運站 2 號出口〉
線上報名http://goo.gl/c9lxak
詳細資訊http://goo.gl/z7Jfdh

401 課程名稱:戒律的理論與實踐 / 4/21-11/17每月第三週週二9:30~16:30

(4/21,5/19,6/16,8/18,9/15,10/20,11/17)每月1次,共7次
教 師:清德法師
對 象:出家法師為主,開放居士旁聽;名額30人為限。

402 課程名稱:僧伽正念減壓八週課程 / 4/27-6/15週一14:00-16:30

(4/27,5/4,11,18,25,6/1,8,15共8次&一日禪6/6)
教 師:自鼐法師
對 象:出家法師(未曾上過者優先),名額20人為限。

◎◎ 課程名稱:念住禪法的理論與實踐

403 研討班/ 週二晚上(7:00~9:30) (4/28~6/23)
404 概介班/ 週五下午(5:30~6:30) (5/8~6/26)
教 師:自鼐法師
對 象:開放課程,名額25人為限。

405 課程名稱:《大念住經》中英研讀 / 4/20-7/6週一晚上7:00-9:00

(4/20,27,5/4,11,18,25,6/1,8,15,22,29,7/6共12次)
教 師:恆定法師
對 象:開放課程,名額30人為限。

406 課名稱程:夢裡三千說故事–以經典修行 / 5/21-9/03 每周四 14:00~16:30

教 師:果靖居士(張元隆老師)
對 象:以法師為主,歡迎居士旁聽。

407 課名稱程:佛學日文進階 隔週班 / 週三晚上(6:30~9:30)

(4/22.5/6.5/20.6/3.6/17.7/1)共六次
教 師:楊德輝
對 象:開放課程,名額30人為限

Email: 999sangha@gmail.com
聯絡電話:02-2367-0079 / 0979-500-600

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回顧與反思「當代僧侶弘法新場域─寺院與社區的共存共榮─」研討會

「當代僧侶弘法新場域─寺院與社區的共存共榮─」研討會
在分組的熱烈討論後畫下句點,七個討論小組分別從寺院與老人關懷、新住民服務、原住民服務、青少年教育、社區臨終關懷、偏鄉培力以及勒戒輔導等層面,分享彼此的經驗,也提出觀察到的問題和挑戰,並從中學習到可以貢獻給自己和他人、社區的知識與方法。


從研討會上午的專題演講中,台北市社會局黃清高副局長提到營造福利社區,實踐在地互助的重要性,以及有哪一些宗教團體承擔政府委託社區服務的方案。同時也承諾若有佛寺願意接受委託服務,他可以直接到寺院去協助了解並為其量身設計。

謝登旺教授在演講中,詳盡說明社區服務的理論原則與實務;強調預防功能的發揮為要,以因應未來高齡化及少子化所衍生出來的問題,社區如何從點線面逐步發揮其照顧關懷的功能,甚至發展出跨域的交換服務等。

在接下來的論壇中,幾位法師與大家分享其參與社區服務的寶貴經驗,以及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反思。

學會的理事 宗惇法師以其長期在安寧療護的理論和實務經驗,深切體會到推動社區安寧與生命教育的重要,因此啟建大悲學苑,培訓社區安寧靈性關懷志工。法師的經驗分享隨後在小組討論中也引發很多與會法師和居士的共鳴。

創辦開心門佛療學院的 智德法師自921地震以來,開始培育心靈輔導的種子隊,透過團隊的努力和推廣教育,成功的讓數千個生命產生蛻變,也成就了佛法使得團隊獲得自我療癒的能力。

學會的監事 演觀法師則分享三年來深入偏鄉原住民的實際經驗,向大家展示原住民服務以社會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模式的可行性,不但把佛教的四攝法轉化為部落四攝法,也逐步扭轉原住民對佛教的負面印象。

而 自拙法師對於培力偏鄉青少年的經驗,同樣讓我們看到佛法如何以創新和轉化的方式,以及透過跨領域的合作,來發掘社區的需求,從而提供貼近社區需求的服務。

這些實務經驗的分享,不僅讓我們看到僧伽在弘法利生上的多方面努力,同時也發掘出在社會面臨多元劇變的現代,各種潛在的弘法利生新領域及其可行性。

在研討會結束前,與會小組帶領者提出其最關注的問題,相當值得大家的關注和深思。

「反思社會關懷與佛教的關係。
反思佛教存在的價值,如何讓佛法成爲普世性價值。
反思什麼樣的議題可以加入佛教的社會關懷。
佛教的社區發展是什麼?--跟生命的連結,在關鍵時刻找到關鍵知能,以毅力團隊為發展策略。
超越信徒的佛教可以做些什麼?--以眾生為重心,只要利他即是弘法。
什麼是活的宗教?--活化寺院的資源,釋放並活用寺院的資源。
佛門如何推展社會企業?
如何建構出不侷限於傳統弘法方式的現代化弘法?
對於異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從個別的核心專長開展並實踐慈悲心。
跨宗教的支持團體系統。」

這些研討會的成果和帶出的問題,將會是未來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學會的宗旨即是在搭建一個分享與學習的平台,透過這個平台,可以逐步落實資源的整合與分享,並建構僧伽學習弘法利生前的知能,以回應當代眾生的需求。

寺院與社區共存共榮研討會的會議摘要和省思

「寺院與社區的共存共榮」研討會在分組的熱烈討論後畫下句點,七個討論小組分別從寺院與老人關懷、新住民服務、原住民服務、青少年教育、社區臨終關懷、偏鄉培力以及勒戒輔導等層面,分享彼此的經驗,也提出觀察到的問題和挑戰,並從中學習到可以貢獻給自己和他人、社區的知識與方法。

從研討會上午的專題演講中,台北市社會局黃清高副局長提到營造福利社區,實踐在地互助的重要性,以及有哪一些宗教團體承擔政府委託社區服務的方案。同時也承諾若有佛寺願意接受委託服務,他可以直接到寺院去協助了解並為其量身設計。

謝登旺教授在演講中,詳盡說明社區服務的理論原則與實務;強調預防功能的發揮為要,以因應未來高齡化及少子化所衍生出來的問題,社區如何從點線面逐步發揮其照顧關懷的功能,甚至發展出跨域的交換服務等。

在接下來的論壇中,幾位法師與大家分享其參與社區服務的寶貴經驗,以及實踐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反思。
   
   宗惇法師以其長期在安寧療護的理論和實務經驗,深切體會到推動社區安寧與生命教育的重要,因此啟建大悲學苑,培訓社區安寧靈性關懷志工。法師的經驗分享隨後在小組討論中也引發很多與會法師和居士的共鳴。

創辦開心門佛療學院的  智德法師自921地震以來,開始培育心靈輔導的種子隊,透過團隊的努力和推廣教育,成功的讓數千個生命產生蛻變,也成就了佛法使得團隊獲得自我療癒的能力。

學會的監事  演觀法師則分享三年來深入偏鄉原住民的實際經驗,向大家展示原住民服務以社會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模式的可行性,不但把佛教的四攝法轉化為部落四攝法,也逐步扭轉原住民對佛教的負面印象。

而  自拙法師對於培力偏鄉青少年的經驗,同樣讓我們看到佛法如何以創新和轉化的方式,以及透過跨領域的合作,來發掘社區的需求,從而提供貼近社區需求的服務。

這些實務經驗的分享,不僅讓我們看到僧伽在弘法利生上的多方面努力,同時也發掘出在社會面臨多元劇變的現代,各種潛在的弘法利生新領域及其可行性。

在研討會結束前,與會小組帶領者提出其最關注的問題,相當值得大家的關注和深思。

「反思社會關懷與佛教的關係。
反思佛教存在的價值,如何讓佛法成爲普世性價值。
反思什麼樣的議題可以加入佛教的社會關懷。
佛教的社區發展是什麼?--跟生命的連結,在關鍵時刻找到關鍵知能,以毅力團隊為發展策略。
超越信徒的佛教可以做些什麼?--以眾生為重心,只要利他即是弘法。
什麼是活的宗教?--活化寺院的資源,釋放並活用寺院的資源。
佛門如何推展社會企業?
如何建構出不侷限於傳統弘法方式的現代化弘法?
對於異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從個別的核心專長開展並實踐慈悲心。
跨宗教的支持團體系統。」

這些研討會的成果和帶出的問題,將會是未來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進一步努力的方向。學會的宗旨即是在搭建一個分享與學習的平台,透過這個平台,可以逐步落實資源的整合與分享,並建構僧伽學習弘法利生前的知能,以回應當代眾生的需求。

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學會推出系列『佛教與人文社會』課程--歡迎隨時加入

佛教與人文社會課程

線上報名:http://goo.gl/c9lxak
佛教
w

戒律的理論與實踐──以印順導師思想為中心


開課日期 :4/21-11/17每月第三週二 9:30~16:30
                    (4/21, 5/19, 6/16,8/18, 9/15, 10/20, 11/17共7次)

【教師簡介】清德法師
中華佛學研究所(第五屆)畢業,曾任多所佛學院及佛教團體講師。
現任: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紹印精舍」住持。

【課程簡介】本課程共分七單元。
  1. 印順導師對當代僧制的興革之道
  2. 戒律在佛法中的意義
  3. 出家戒法的由來與演化
  4. 幾個與出家戒法有關的問題
  5. 印順導師的菩薩戒行觀
  6. 印順導師與太虛大師僧制興革的比較
  7. 戒律的實踐───六和敬僧團的建立。
希望透過此課程了解在家、出家、菩薩戒法的內涵,與僧伽制度的健全之道。

【對象】出家法師為主,開放居士旁聽;名額30人為限。

佛教
w

僧伽正念減壓八週課程


開課日期 :4/27-6/15週一14:00-16:30
                    (4/27,5/4,11,18,25,6/1,8,158&一日禪6/6)

【教師簡介】自鼐法師
   學歷:美國加州整合學院哲學博士
   現任: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理事長、香光研究學院研究員
   專業訓練:薩提爾家族治療專業訓練
   修完美國麻州醫學院正念減壓八週師培課程、身心醫學七日課程。

【課程簡介】「正念減壓」是一個參與性的課程,學員在行、住、坐、臥等日常的活動中,培育正念覺察力的方法。課程的特點是以整全的身心學,有系統地的課程,帶領學員探討如何以正念覺察處理生活中的壓力與困境。

【對象】出家法師(未曾上過者優先);名額20人為限。

佛教
w

念住禪法的理論與實踐


開課日期 :研討班:4/28-6/23週二19:00-21:30
                                 (4/28, 5/5,12,19,26, 6/2,9,23共8次)  
               概介班: 5/08-6/26 週五17:30-18:30              
                     (5/8,15,22,29, 6/5,12,19,26共8次)

【教師簡介】自鼐法師 (同上)

【課程簡介】本課程重點:
  1. 探討《念住經》中念住隨觀的內容,藉此掌握佛陀教法的根本精神。
  2. 透過比較傳統與當代的正念。
  3. 體驗實際生活中練習念住禪法。以期學員能全盤認識念住的理論並運用念住的原則,增強面對困境挑戰的適應力;能脫離慣性反應,發揮轉逆境為助緣的生命創造力,活出幸福感!
【對象】開放課程;名額25人為限。

佛教
w

《大念住經》中英研讀


開課日期 :4/20-7/6週一19:00-21:00 
                    (4/20,27,5/4,11,18,25,6/1,8,15,22,29,7/612)

【教師簡介】恒定法師
            學 歷: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 東亞系碩士、博士課程修畢
            現 任:1. 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 監事
                         2. 內觀禪修中心比丘尼老師
                         3. 台南僧友蘭若負責人

           經 歷:葛印卡內觀禪修資深口譯員,參與班智達翻譯小組藏、中佛學教材翻譯潤文工作,
                       無著法師《念住——通往涅槃之道》合譯者。

【課程簡介】本課程重點:
  1. 解讀《大念住經》英文,藉此掌握此經的意涵。
  2. 熟悉佛教英文中有關禪修的專有詞彙、英文句法。
  3. 藉由精讀此經,學員能認識念住的修行方法和理論。
【對象】開放課程;名額30人為限。

佛典與人 文

夢裡三千說故事以經典修行


開課日期 :2015/5/21 ~ 9/3    每星期四下午14:00 ~ 16:30

【教師簡介】果靖 居士(張元隆老師)
      東吳大學法學士。曾任少林寺佛學院長、中華佛學研究所主任等。
     1990年受聖嚴法師延攬進入佛教圈,被稱為台灣佛教界第一位專業經理人。現於國內外指導禪修,以講學、寫作等分享大眾,推廣佛法與修行生活、環保和平等護生理念。從事教學與文化服務的工作。

【課程簡介】佛典故事,除了內容生動有趣,更蘊藏著豐富的解脫智慧,與修行方法。
課程解析文字背後的密意,著重經藏的實踐行持,與修學次第,緊扣漢傳佛教的殊勝教法,不同於一般講經。讓我們共同深入經藏,智慧如海。

【對象】以法師為主,歡迎居士旁聽。

人 文社會

佛學日文進階隔週班


開課日期 :4/22 起隔週週三18:30~21:30 
                (4/22, 5/6,5/20, 6/3,6/17, 7/1)

【教師簡介】楊德輝老師
     現任福嚴佛學院 佛學日文老師,法鼓佛教學系 佛學日文輔導老師。
    成大機械畢。曾任大同、松下、中鋼等工程師,中華工專機械科教師。
    專業科技、經貿譯者,主持自動化科技雜誌「工業日文講座」,工研院及民營企業「工業日文教師」
    法光佛研所推廣部,壹同寺佛學院等多處日文教師。

【著作】:《迷你日語文法手冊》、《日文閱讀翻譯要領(一)(二)(三)》
            及其他十多本譯著,包括《般若心經講記》

【課程簡介】以日文佛學讀本《般若心經講紀》內容為素材,探討日文句子的構造。
       利用五格式分析法,理解日文句子的堆置方式,如何由簡單句,複合、組成複雜句。
       讓您在短時間內,學會看懂複雜的日文佛學論文及日文佛典。

※視需求,將增開「前行課程」,以《迷你日語文法手冊》為教材,讓學員快速掌握日文關鍵字,了解日文句型架構,以有效進入日文佛典及文章的閱讀。

【對象】開放課程;名額30人為限。

附註---本學會保有修改、延後及停止上述活動的權利


線上報名:http://goo.gl/c9lxak

上課地點:台北市中正區南昌路二段200號10樓 

捷運古亭站,2號出口向前直走至南昌路二段202巷右轉第一棟(在全國電子側門對面) 

聯絡電話:02-2367-0079 / 0979-500-600 

主辦單位:佛教僧伽終身教育學會 (台內團字第1040015001)